冷靜的神秘派,平時會無意地表現出溫柔的一面。
自信家,無論處在何種不利境地之時下都能夠相信自己并且露出微笑。
在戰斗時意外地會變得颯爽起來。似乎有過一段殘酷的過往,雖然很少提起,但當被問起自己的過去時,卻絲毫不會逃避和掩飾。
一點也不在意是不可能的,但如今她已經能夠正視自己的過去,并且努力變得更強,希望用自己現在的力量來彌補過去的缺憾。
逸仙立繪
外貌:
手持天青色小傘,身穿古典旗袍,給人一種江南水鄉女子的感覺,立繪中多處出現梅花飾品和圖案,而梅花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,也是“四君子”與“歲寒三友”之一,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梅象征“高潔、堅強與謙虛”。
艦裝:
歷史上僅裝備了一門三民主義150炮和一門三民主義140炮,未裝備魚雷發射器,且噸位僅有1650噸,性能也遠遠比不上其他各國的主流輕巡,因此逸仙名為巡洋,實為炮艦。在游戲中算是十分還原歷史配裝,逸仙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同時裝備兩個輕巡主炮的艦娘;此外桅桿很巧妙地變成傘骨。
鉛色的回憶
何以飄零去,何以少團欒。何以離別久,何以不得安。
南海遠航,國威遠揚。
上到西沙海戰殉國的十八烈士。
上到中國航母的奠基人劉華清將軍。
上到江陰海戰的陳紹寬將軍。
上到甲午海戰的鄧世昌將軍。
勿忘昨日,才能更好的向明日邁進。 —逸仙臺詞
獲得途徑
性能屬性
技能效果
初始裝備
艦娘原型
簡介:
逸仙號是中華民國海軍自行建造的一艘輕巡洋艦,名字來源于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(孫中山號逸仙),由中國著名造船專家葉在馥設計,由江南造船廠建造,1931年完成。排水量1560噸,裝備有一門150毫米前主炮、一門140毫米后主炮,以及4座76毫米高平兩用炮塔,戰斗力在抗戰前的國民黨海軍中僅次于寧海、平海兩艘巡洋艦,排名第三。
抗日戰爭中,逸仙參與了江陰海戰,被日軍轟炸機擊沉,后被日軍打撈改造,改名為“阿多田”號,作為訓練艦使用。戰后回歸國民黨海軍。解放戰爭中參與過遼沈戰役的葫蘆島之戰和渡江戰役,隨國民黨撤至中國臺灣后多次與解放軍海軍作戰,比較著名的有貓頭洋海戰。1958年退役,1959年拆解。
江陰海戰:
1937年8月11日、12日,逸仙號(隸屬于中華民國海軍第一艦隊)在湖口集結待命,隨后前往江陰。時任艦長為陳秉清。
8月21日,隨第一艦隊在江陰沉船線后布防,此后多次與日軍飛機交火。
9月23日,與日本海軍加賀號艦載機及日本空軍作戰飛機交戰,在寧海、平海被擊沉后接替寧海號,成為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的旗艦。
9月25日上午,在后,逸仙號被日軍“九二艦攻”擊傷,搶灘擱淺。當日防空戰斗中,逸仙號擊落兩架日機,共陣亡14人,8人負傷。之后數日,日軍轟炸機不斷轟炸,逸仙號最終沉沒于魚目洲岸邊。